2003年7月1日《北京青年报》报道了“非典”结束后高志权组织的韩国旅游团入境旅游情况,高志权一直珍藏着当年的报纸
从像护照一样的双开本,到一张小小的塑封卡片,再到导游个人信息以电子数据形式存储的电子导游证;从一次一换、限定出境区域的一次性护照,到如今十年有效、前往各国通用的普通公民护照……
堆成小山一般的各类旅游从业资格证,是高志权从一名初级韩语导游到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摸爬滚打三十年的见证,也是中国旅游业从无到有、日渐成熟的印记。
第一次站着坐飞机
1990年,从朝鲜留学归国的高志权进入中青旅成为一名导游。在他看来,与国民切身相关的中国现代旅游业的启蒙阶段也是从那时才开始的。1990年的亚运会打开了外国人大量涌入中国的窗口,同时也开启了国人旅游的步伐。
不过,猛然激增的外国游客,让接待设施还不完善的国内市场有点应接不暇。“当时的酒店别说星级了,连房间都不够。北京最牛的是燕京饭店,我们和国旅、中旅都去抢,能抢到几间房就老牛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高志权仍有些兴奋,辽宁口音也不自觉得显了出来。
不仅缺房,航空运力也十分不足。“那时候,在中国飞机晚点是正常的,不晚点才是不正常的。”高志权说,往往第二天就要出发了,头一天他还不知道是从首都机场还是南苑机场飞。“谁能拿到机票谁牛呗,我们都是晚上等通知,行李员第二天去送机票,在机场拿到票后直接办手续。”
在旅游行业摸爬滚打这么多年,有一次飞行经历高志权毕生难忘。1994年,一个一百多人的韩国团要从北京飞大连再去长白山。“当时坐的是图154,一百多人上去后,飞机一下子满了,没座儿了。那会儿不像现在,这趟上不去可以等下趟,下一趟可能得等到两天后才有。”无奈之下,高志权在飞机上一路站到了大连。“起飞的时候,我们几个人就在过道上蹲着,用手拽着两边的安全带,晃得我心都快跳出来了。”
相比入境的红火,中国公民旅游此时才刚刚起步,出游人群以政府考察团为主,东南亚是大多数人境外游的启蒙地。高志权第一次带团出境是1993年,当时带着南阳市政府的考察团去泰国和香港。“那会儿办港澳通行证相当困难,但是去第三国的话可以不用办证在香港停留七天,所以一般中国团都是去东南亚顺带去香港。”
时间:2018-11-14 11:10:49 来源:
北京青年网
盱眙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盱眙网(xuyi.cn)”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盱眙网(xuyi.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盱眙网(xuyi.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盱眙网(xuyi.cn)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info@xuyi.cn